2011年2月9日 星期三

奧康銷售邏輯: 像賣水果一樣賣鞋


n          中國最大的民營製鞋企業
中國「奧康集團」(Aokang Group)的前身為永嘉奧林鞋廠,始建於1988年,以製鞋為主業,並涉足商業地產、生物製品等領域之全民營百強企業。該集團經過20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民營製鞋企業,也是北京2008年奧運會皮具產品供應商。
目前,集團年產值40多億元,品牌價值50.02億元,集團總部下轄國內外十八個子公司和事業部,員工2萬多人,擁有三大鞋業生產基地、五大鞋業品牌,在全國設立了30多個省級公司、3000多家連鎖專賣店、800多處店中店。同時,在溫州、廣東東莞及義大利米蘭設立三個鞋樣研發中心,每年開發出數千個鞋樣新款,引領鞋業發展的時尚潮流,確保奧康品牌走在同行業的前列。

如此的成功來自把競爭的焦點歸結在速度上。
n           製鞋產業的危機時期
奧康這樣思考的背景是,整個鞋業的發展處於非常時期,以號稱中國鞋都的溫州為例,2010年的統計數據顯示,鞋企已從巔峰時的6000家下滑到2000家,洗牌慘烈。
奧康也有深刻感受,奧康集團董事長王振滔算了這樣一個賬,
1.           外匯匯率變化導致出口業務的利潤損失了2~3個百分點;
2.           原材料,如化工膠水等隨石油價格猛漲,材料成本上升了15%~20%之多;
3.           勞動力成本自新的《勞動合同法》實施以來又上升了10%~20%
這個行業正常年份的平均利潤率只有8%~9%,在成本上漲的壓力之下,利潤壓力可想而知。王振滔說,現在已經不是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的時代了,而是獅子吃老虎的時代。
奧康發現,隨著鞋類企業在產品、顧客、定價上的高度趨同,競爭的關鍵就在於比拼速度。
n           像賣水果一樣賣鞋
奧康的實踐就是,將新品上市的傳統四季分解成八季,即將春夏秋冬每個季節又分別劃分為兩個小季,並針對每個小季的特點設計開發新產品。產品設計必須快,生產必須快,上市必須快,補貨也必須快,實現產品在新鮮期內完成銷售。
 一年八季還是四季,這其實體現出的是企業快速反應機制問題,我們現在倡導的是像賣水果一樣賣鞋子,要求最快滿足消費者的需求。王振滔這樣解釋。這實際上是把過去的運轉周期增加了一倍,就像做雜誌的由月刊變成了半月刊,做飯館的從只做晚餐到午餐也做,許多工作增加了一倍,很考驗企業的綜合實力——
害怕的是,會不會在高速運轉中變形與失控
n           企業經營能力的考驗

更時尚、更快速、更個性的消費需求考驗企業的市場應變力要求,特別是對註重規模、效率和成本的工業化生產和渠道提出了新的挑戰。
奧康是在2009年上半年試行一年分八季進行水果式營銷的,杭州地區的分銷商瞿曉玲當時第一個反應就是,貨品太多,店面費用肯定會增加,而且單品的成交價也會除低,整個毛利會下滑。而奧康事業部總經理羅會榕也承認,這非常考驗區域分銷商對市場的閱讀能力與對產品價格的把控能力,但一旦操作得當,爆發的能量是巨大的。
的確,其效果已經看到,奧康的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0%,利潤也增加了20%
這中間的奧妙在於
n           每年9月開始賣棉鞋
現在,鞋的功用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,不再是穿到破才換的耐用品,更新周期已經大大縮短——所以水果式營銷就是強調季節性,保鮮期要短,快進快出,快上快下,快調快銷
瞿曉玲說,奧康在每年9月就開始賣棉鞋了。原因就是針對不同客戶的需要對產品進行了細分,棉鞋品類就分為:9月為時尚棉鞋9月至11月為時裝棉鞋11月至次年1月為保暖棉鞋1月至3月是商務棉鞋,品類大大增加。在設計上,初冬與冬末相比,鞋的色澤上要淺一些,鞋幫要低一些,皮質要薄一些。消費者不會馬上感受到生產商的匠心,但時間長了,一定會感覺到微妙之處,客戶粘黏性自然增強。
速度的優勢也因為產品的前後延展而得以體現,搶先對手一星期上貨、一個月出貨,就意味著搶先占領了市場同樣的產品,上市的時間不同,成交價一定不同。慢了一步,往往意味著要做降價處理,利潤減少。而在門店的貨品配置上,也註意做到新品類多量少,老品類少量多。這樣搭配,既保證了基礎性的銷售,也能夠推陳出新。
  這就像賣水果一樣,新上市的水果價格昂貴,但總不乏要嘗天下鮮者。先人一步,就能捕捉到那些對價格不敏感,樂於嘗試,追求時尚的達人。當鋪天蓋地的模仿襲來時,不被吞沒的辦法,只有又掀起下一波的新品攻勢。
n           價格圍繞產品價值敏感變動
奧康對門店的產品價格也做了細致的指導,根據產品的生命周期用價格的杠桿去盡量實現利潤最大化。瞿曉玲介紹,過去的打折處理,主要在季前與季末——季前按最高價來賣,季末以較低打折價進行處理。產品的價格線是一條很陡的向下曲線。而現在奧康的處理方式是,價格緊密地跟隨價值進行變動,中間會有幾次打折,價格線變得平緩。
  以一款新款標價439元的鞋為例,門店如果進10雙,過去的成交價可能是439元的賣了5雙,剩余的5雙會在季末打折,以299元賣掉3雙,剩下的2雙就只有等到第二年以更低的價格來賣了。現在,如果也進了10雙,再以439元賣掉5雙之後,就會根據銷售情況即時進行調價以及促銷,中間可能會以399元、369元成交價賣掉一些,到了最後以299元打折處理時就極少了,基本不會有存貨。
  訂貨策略也不同於過去,不再是只有一年春夏秋冬4次大型的訂貨會,而是一年有4大訂4小訂24次網絡訂訂貨的方式也更加科學與精準,訂貨之後首先到貨50%,另外30%根據產品的銷售情況進行補貨,還有20%會根據市場反應在工藝上進行改良之後補充,具有了更強的糾錯能力與調整余地。
n           設計快:
奧康在同業中,在設計上算是舍得花錢的,投巨資成立國內最大的鞋類設計研究院,在上海、東莞以及意大利的米蘭等地建立研發中心,形成了一支擁300余人的強大研發團隊。他們密切關註中國香港、韓國、日本、歐美的國際流行設計元素,然後大膽引入。一方面聽取上遊供應商的意見,把創新應用到終端產品;另一方面對終端銷售的數據進行深度分析,把最新潮流針對中國市場的進行改進。奧康的設計團隊,平均每個季度設計出3000多個新款,不停地用新品去刺激市場
n           生產快:
1.           奧康實施的是訂單制,即生產部門生產什麽,不是生產部門說了算,而是營銷部門說了算。營銷部門根據市場的信息、分公司的需求、代理商的訂單進行信息整合,最後形成需求,向生產部門下訂單。打破過去許多鞋業公司采用的是以產定銷營銷模式——總部生產什麽,營銷人員就推銷什麽,代理商就賣什麽的做法。
n           物流快
1.           精簡物流鏈條  另外,過去,奧康在深圳、重慶等地外加工生產的鞋必須通過托運部統一托運到溫州總部,經質檢合格後方可分銷到全國各個省級公司,這樣使物流的鏈條變得非常復雜。現在奧康是讓質檢人員前往生產廠家進行質量檢驗,質量合格後生產廠家就可直接從當地向奧康各省級公司發貨,從而精簡了鏈條。王振滔的目標是,在未來撤掉省級的倉庫,借用別人的工廠和倉庫來儲存奧康的產品,甚至直接從生產廠家將產品發往當地銷售點。這樣可以大量減少庫存甚至保持零庫存。
2.           訊息反應鏈: 奧康建立了一個快速的信息反應鏈。無論到奧康全國任何一個分公司、辦事處的任何一臺電腦上,都可以了解到公司產品的庫存總數、當天銷售、累計銷售、某一類型產品的數量及尺碼,總部對一些暢銷品種就能馬上做出反應,打好時間戰,產品的南貨北調迅速完成。促進了總部的決策活動與全國物流整體把握,把全國物流風險降低。
3.           專部門監督產品下單出貨 奧康成立產品委員會,專項負責監督產品下單及出貨,保證在3~5天內實現下單,15~20天內實現生產出貨,大大縮減產品在企業的時間,為新鮮上市占據先機。
n           以營銷為導向建構組織
所有這些“快”,都需要整個組織架構的支持。如同作戰部隊中,前線不需要的就是多余的。前方需要什麽樣的支持,需要多少支持,就設立相應的平臺或組織。
奧康的做法就是以營銷為導向構建組織,把傳統的組織金字塔倒了過來
  一是將集團做小,將分公司做大。擁有數萬名員工的奧康已經是一頭大象了,要能夠快起來,必須有效管控。在內部實行市場化,集團與供應商、生產部門之間、總公司與分公司之間都建立合同關系,明確劃分權責利。每個單元間都是一個利潤中心。
  二是“24小時限時答復制”,即分公司的正式請示如果24小時之內沒有獲得總部答復即被視為默認,可以自主執行。一線擁有了更多的權力,前線倒逼後方。
  三是打破堅冰,將生產部門的工程師調至銷售部門進行成本規劃,將財務部人員調至銷售部門審單,將傳統的以財務為中心的集團管控模式轉變為以業務為中心。
n           下一個奧康
  奧康第一個10年的模式是廠商聯營,第二個10年的模式是連鎖經營,現在,奧康已經開啟了下一個10年。未來會是怎麽樣?
  有兩個趨勢是清晰的:
  一個是對小眾還會進行細分,把小眾分解成更多的個體。也就是市場漸漸地離散化,消費者從求同到求異,生產從規模化到個人定制,營銷從整體策略到“一對一”。而從某種意義上說,鞋又是最具個性特征的,“鞋子合適與否,只有腳知道”。能否賦予一雙鞋更多的個性化設計與關註,會是未來鞋業競爭的一個關鍵。奧康已經有了量腳定鞋機,在未來10年,對腳的更精準測量肯定還會有飛躍,真正實現據消費者唯一的腳,產生唯一的鞋。
  二個是虛實結合。王振滔談到,要超越賣庫存的模式“生產出來的產品先是放到倉庫,然後再銷售出去”,可國外好的企業已把虛網(互聯網)與實網(包括物流、營銷、服務等)非常好地結合在一起,企業生產與消費者的需求基本做到同步了。
  這才是更高境界的速度。現在看來,奧康的供應鏈還比較復雜,產品到消費者手中經歷的環節還過多,限制了產品的快速流通。未來的奧康,需要實現“將生產與銷售直接連接”,也就是將“顧客”與“生產者”直接相連。通過直接傾聽顧客的需求,來重組從策劃、生產、物流到銷售的全過程,摒棄分銷商等中間環節,實現產品的快速銷售與更新。這需要以強大的科研、創意實力為核心,借助一流的供應鏈管理方法,實現消費者與工廠的直接交易,使其產品和服務比傳統的物流渠道中的零售商和制造商更具競爭力,更能適應服裝鞋業流行周期化和消費需求多樣化的市場趨勢。


 

奧康集團董事長王振滔

而鞋業巨頭奧康把競爭的焦點也歸結在速度上,使得我們要討論的這個案例別開生面。
奧康發現,隨著鞋類企業在產品、顧客、定價上的高度趨同,競爭的關鍵就在於比拼速度。奧康的實踐就是,將新品上市的傳統四季分解成八季,即將春夏秋冬每個季節又分別劃分為兩個小季,並針對每個小季的特點設計開發新產品。產品設計必須快,生產必須快,上市必須快,補貨也必須快,實現產品在新鮮期內完成銷售。效果已經看到,奧康的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0%,利潤也增加了20%
  “一年八季還是四季,這其實體現出的是企業快速反應機制問題,我們現在倡導的是像賣水果一樣賣鞋子,要求最快滿足消費者的需求。”王振滔這樣解釋。這實際上是把過去的運轉周期增加了一倍,就像做雜誌的由月刊變成了半月刊,做飯館的從只做晚餐到午餐也做,許多工作增加了一倍,很考驗企業的綜合實力——會不會在高速運轉中變形與失控?
像賣水果一樣賣鞋

(背景)
奧康這樣思考的背景是,整個鞋業的發展處於非常時期,以號稱中國鞋都的溫州為例,2010年的統計數據顯示,鞋企已從巔峰時的6000家下滑到2000家,洗牌慘烈。奧康也有深刻感受,奧康集團董事長王振滔算了這樣一個賬,“外匯匯率變化導致出口業務的利潤損失了2~3個百分點;原材料,如化工膠水等隨石油價格猛漲,材料成本上升了15%~20%之多;勞動力成本自新的《勞動合同法》實施以來又上升了10%~20%。”這個行業正常年份的平均利潤率只有8%~9%,在成本上漲的壓力之下,利潤壓力可想而知。王振滔說,現在已經不是“大魚吃小魚”、“快魚吃慢魚”的時代了,而是“獅子吃老虎”的時代。
危機之下總能思變,這時迸發的智慧往往最有價值。
結果
效果已經看到,奧康的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0%,利潤也增加了20%
危機、經營虧損
更時尚、更快速、更個性的消費需求考驗企業的市場應變力要求,特別是對註重規模、效率和成本的工業化生產和渠道提出了新的挑戰。
  奧康是在2009年上半年試行一年分八季進行水果式營銷的,杭州地區的分銷商瞿曉玲當時第一個反應就是,貨品太多,店面費用肯定會增加,而且單品的成交價也會除低,整個毛利會下滑。

轉機

圖片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